DQZHAN技術訊:“再電氣化”新理念**能源轉型,每個人能用電也能發電
不久前召開的國家電網公司年中工作會上,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、黨組書記舒印彪在報告中提出的“再電氣化”這一概念頗為引人關注。“再電氣化”是什么?它有什么特別之處?與我們又有什么關系呢?
舒印彪在年中報告中說,能源轉型是社會化的系統工程,其根本任務是構建清潔、低碳的新型能源體系,根本途徑是再電氣化。從生產環節看,再電氣化體現為風電、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;從消費環節看,再電氣化體現為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。再電氣化是升級版的電氣化,被賦予了新的含義,是數量和質量上的飛躍。再電氣化強調轉化為電能的生產資料是清潔的、零排放的,更廣泛、更深入地被人們利用。長期以來,能源轉型是社會化的系統工程,要推動能源消費、能源供給、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四方面的**,要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,實現開放條件下的能源**。根本途徑是再電氣化。
知道了什么是再電氣化,那么如何實現呢?
今年3月18日,北京實現電廠“無煤化”,自那天起,北京全市的電依靠清潔能源,北京也成為國內頭個依靠清潔能源發電的城市。
一個多月前,青海連續7天全清潔能源供電,無疑也是利用“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、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統一大電網”調度全清潔能源供電。從生產環節看,實現再電氣化,基礎就是大電網。研究表明,90%以上的清潔能源必須轉化為電才能得以應用,因此,電是清潔能源的*終利用形式,也是效率*高的利用形式。實現再電氣化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,擴大互聯互通,建設大電網,形成大市場。而大市場需要設計精準的政策和市場機制,實現有效引導和激勵。
像丹麥這樣的歐美發達國家,已經依靠完整的激勵機制和精準的政策設計,有力地促進了新能源開發和利用,取得了較好效果。在我國,電力交易市場機制和規則的缺失制約了能源資源的國內性優化配置。打破市場交易壁壘,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需要包括跨國跨省消納機制、輔助服務補償機制等在內的精準的電力市場機制,*終形成競爭充分、開放有序、健康發展的市場體系,更好地推廣實現再電氣化。
炎炎夏日,是考驗電網的****。今年夏天,各地電網負荷屢**高,截至7月26日零時,國內單日*高發電量達211.22億千瓦時,已七次突破往年極值。北京、廣東、上海、江蘇、安徽、湖南、遼寧、新疆等20個省級電網用電負荷創歷史新高。其中江蘇電網更是率先突破1億負荷,用電量趕超英法等發達國家。在此期間,江蘇積極采取措施引導用戶參與電力系統調節,一方面鼓勵企業參與電力需求響應,自愿減少高耗能設備使用或錯峰用電,另一方面還開創了“居民虛擬電廠”,引導居民在用電高峰期關閉不需要的電器,調高空調溫度等,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電網負荷。
再電氣化需要用戶深度參與系統調節,歐美很多國家對此有豐富的經驗。德國充分發揮電價響應和引導功能,運用電價機制鼓勵用戶進行錯峰用電。
電網是能源轉型的中間環節,用戶深度參與系統調節需要強大的電網技術做支撐,這是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關鍵,也是再電氣化的有效手段。我國新能源發展技術起步晚,整體上自主**能力不足,三棄問題突出,需要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,比如新能源高效發電和電網友好技術,大容量、高效率、長壽命儲能技術,先進輸電和新一代智能電網技術。
未來,實施再電氣化,人人都是清潔能源的使用者,人人也都成為清潔能源提供者。